-
青年學者對談| 西方非營利性私立醫院是我們的學習榜樣嗎?
——青年學者談新醫改(下)
關鍵字: 醫改醫療改革醫療私有化私立醫院醫療市場化公立醫院醫療服務【立信集運】
中國老百姓的注意力正被各種關乎民生的熱鬧事情吸引,比如跌宕起伏的股市,比如人口生育政策變化趨勢。而另一件事關民生的大事正在悄悄起波瀾——二十年前給中國人足夠教訓的醫改,在穩定若干年並矯枉之後,又在各個領域再次萌芽。當金融、技術、多元市場快速生長,醫療制度和健康市場無法獨善其身,必將出現新的發展。新常態下的醫療改革將走向何方?哪些正在發生的細節會深刻影響我們以後的醫療保障?如何思考新形勢下的新問題?
在不同路徑上嘗試的醫療改革,有些已經成型,比如大大降低患者醫療費用的福建三明醫改,比如國家發改委剛剛下發通知自6月1日起取消藥品政府定價,再比如剛剛出台的商業保險新規定。不同細部的舉措似乎各有所需,尚未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但是悄悄發生的“改革”會產生什麼樣的合力?他的影響需要被提前感知。
摸石頭過河式的改革,並非只是摸着一塊丟一塊,摸到好石頭要加以肯定,不好的石頭要做出標識。主流媒體上尚未見到足夠的討論。以下是一些青年學者在一個微信聊天羣裏關於醫療改革的討論,細節豐富,非常值得參考。發言者授權觀察者網做整理刪改,並請作者進行了校訂。順序有所調整以使討論主題集中。
觀察者網昨日(18日)刊載了討論的上篇:《醫改靜悄悄?讓青年學者幫你瞭解清楚》,本文為下篇。
有聽者提問:醫生的收入存在不平衡,調節外部關係的同時,需要在內部加以調節。另外,醫生或社會事業發展的改革是否一定要回到市場或者收入的邏輯上?國外的私立醫院不也是非營利的嗎?國外私立醫院都是如何運作的?請各位談談。
簡練:《醫改辦主任孫志剛在北美考察醫藥衞生體制 撰寫考察報告》這篇文章可以參考。
江宇:(1)財務來源上以慈善基金和捐贈為主,不追求投資回報,不得分紅。(2)歐洲國家公共部門比較大,公共部門有工資集體談判機制,私立醫院醫生工資也往往參照公共部門,稍高些。(3)工資的結構,總體上和教授類似,和職級年資等長期指標掛鈎,和服務量等短期指標弱相關。
簡練:所以核心還是慈善基金和捐贈,歐洲是財政。這還是因為社會有財力——無論私人慈善還是公共財政。
林曉慧:我看過一些關於“世界最好醫院”的梅奧診所(Mayo Clinic)的資料,發現它的優勢主要是體現在醫院內部管理制度和運行效率上的,目前我們的醫院體制還達不到學習它的經驗的條件,體制有限制。
江宇:推薦王梆文章《醫療私有化,英國百姓不能承受之痛》。
英國體制其實在一直被不斷挖牆角。英國的大資本一直想私有化,所以花了不少錢給媒體和學者專門黑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即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觀察者網注)。
簡練: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志剛的一篇文章就説清楚了私立非營利性醫院的財源性質。比如下面這段:
“私立醫院的非營利性。美國有5000多家醫院,公立醫院1324家,私立醫院3786家,私立醫院佔主體地位。美國私立醫院分為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營利性醫院的董事由股東組成,參與分紅。非營利性醫院董事由社區知名人士及所在社區的一些大企業管理人員組成,既不分紅,也不領取薪酬,純粹為社區服務。這種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醫院佔大多數,為85%左右。許多私立醫院雖然是由個人投資興建,但建成後就交給所在社區管理,產權歸屬社區, 醫院服務社區,醫院不能進行營利,投資者基本不參與經營管理,也不從醫院獲得任何好處,純粹為了回饋社會。美國醫院聯合會的一個華人理事告訴我們,美國大部分私立醫院實質上是民辦公有,具有公益性質。”
孫主任文章的最大問題是,他好像把美國體系説的也挺好,這不是和我們説美國醫療體系問題很大直接矛盾嗎?仔細看了他的文章,發現他對於美國當前醫療體系的經濟基礎和當前實際運作利益機制説的不夠。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請支持獨立網站,轉發請註明本文鏈接:
- 責任編輯:李楚悦
- 返鄉人員如何劃定?國家衞健委最新迴應 評論 49中方宣佈制裁蓬佩奧等28人 評論 365拜拜了,特朗普時代 評論 238農村地區返鄉人員實行14天居家健康監測 評論 313春節返鄉人員須持有7日內核酸陰性證明 評論 335最新聞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