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問一號成功實施第三次近火制動,進入火星停泊軌道
最後更新: 2021-02-24 10:44:17據微信公眾號“中國的航天”消息,2021年2月24日6時29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實施第三次近火制動,進入近火點280千米、遠火點5.9萬千米、週期2個火星日的火星停泊軌道。探測器將在停泊軌道上運行約3個月,環繞器7台載荷將全部開機,開始科學探測。同時,載荷中的中分辨率相機、高分辨率相機、光譜儀等將對預選着陸區地形地貌、沙塵天氣等進行詳查,為擇機着陸火星做好準備。
天問一號探測器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射以來,已在軌飛行215天,距離地球2.12億千米。2021年2月10日探測器進入環火軌道,於2月15日實施了遠火點軌道平面機動,2月20日實施了第二次近火制動,目前設備狀態正常,各項飛控工作正常開展。
其中,天問一號進入環火軌道,被視為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關鍵一步。當天19時52分,天問一號實施近火捕獲制動,環繞器3000N軌控發動機點火工作約15分鐘,探測器順利進入近火點高度約400千米,週期約10個地球日,傾角約10º的大橢圓環火軌道,成為中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衞星,實現“環繞、着陸、巡視”第一步“繞”的目標。
據文匯網報道,在太陽系裏,八大行星以太陽為核心公轉,形成了八個環形軌道,其中地球位於三環,火星則在四環運行。探測器要想衝出地球抵達火星,絕不是簡單地從“三環”跨越到“四環”,而是長途跋涉十個多月,直線距離突破4億公里的旅程。要經歷發射入軌段、地火轉移段、火星捕獲段、火星停泊段以及離軌着陸段。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型號總師崔曉峯向中國青年報介紹,“一旦成功被火星捕獲,探測器就會在火星軌道運行,成為一顆‘繞火衞星’,此後進入火星停泊段。”
按照他的説法,火星停泊段並不是停泊在火星軌道上不動,而是在一個極軌道上繞火飛行,這個階段要持續幾個月,直至探測器降軌後轉入兩器分離階段。
既然已經到了火星軌道,為何還要繞飛兩個多月而不是直接落“火”?
“在航天任務中,沒有哪一克燃料是白白浪費的,也沒有什麼決定是毫無意義的。”崔曉峯説,這個階段的繞火飛行就是為了幫地面控制環繞器上的高分相機,對首選着陸區進行詳細勘查並拍照成像。
經歷過多圈精準的成像後,地球上的飛行控制人員看清了“落腳點”,才能更好地控制天問一號準確着陸到理想區域。
看清目標以後,天問一號就要開始離軌着陸。這一階段是火星探測任務成敗的關鍵,尤其是從進入火星大氣層到着陸,有一段聞名世界的“恐怖7分鐘”,別看時間短暫,但在世界上現有的40多次火星探測任務中,能夠安全度過這7分鐘的僅有9次。
崔曉峯説,我國要在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就克服這一艱難的過程,並讓火星車在火面持續工作3個月,所面臨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於2016年1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立項,由國家航天局組織實施,具體由工程總體和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組成。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為工程總體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運載火箭系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探測器系統。中國衞星發射測控系統部負責組織實施發射、測控。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抓總研製地面應用系統、負責科學數據接收、處理、存儲管理等工作。
標籤 天問一號- 責任編輯: 林鈴錦 
-
美德研究:地球上某些微生物可在火星暫時存活
2021-02-24 08:18 航空航天 -
NASA公佈首批登陸火星圖像和音頻
2021-02-23 09:00 航空航天 -
月球樣品即將在國博向公眾展出
2021-02-22 22:01 航空航天 -
這位老科學家入場,大家紛紛鼓掌!
2021-02-22 21:48 航空航天 -
首個恆星級黑洞最新數據:21倍太陽質量、自轉速度接近光速
2021-02-22 09:46 科技前沿 -
首次揭祕!華為手機循環利用全過程
2021-02-21 19:05 華為 -
F5G:國家產業安全與發展的重要新契機
2021-02-21 15:30 F5G進行時 -
武漢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 科研團隊放寒假不休息
2021-02-18 15:15 智慧武漢 -
-
中國團隊刷新世界記錄
2021-02-13 17:44 -
震撼大片!天問一號火星捕獲過程影像發佈
2021-02-12 16:44 航空航天 -
阿聯酋“希望號”率先入軌,會干擾到天問一號嗎?
2021-02-11 09:30 航空航天 -
-
中國天眼10%觀測時間將對全球開放:“預計競爭比較激烈”
2021-02-07 21:09 -
“鑽頭之父”沈忠厚院士逝世
2021-02-06 07:34 -
我國成功發射通信技術試驗衞星六號
2021-02-05 07:25 航空航天 -
專門“接聽”火星信號,亞洲最大單口徑天線完成驗收
2021-02-03 16:52 航空航天 -
論文複核專家組副組長:圖片誤用未影響論文發表及研究結論
2021-02-03 08:52 -
論文複核專家組組長如何確定:被多人婉拒,最後找到鍾南山
2021-02-02 15:23 -
中國科學報還原:裴鋼論文“未發現有造假”調查結論如何出爐
2021-01-29 07:09
相關推薦 - 在菲律賓海,航母遼寧艦和美艦碰面 評論 13715秒,美國警察連抓三把雪、捂上黑人口鼻 評論 213“我不滿意中國人享有更好的基建,美國應該最好” 評論 733阿里巴巴實施“二選一”壟斷行為被罰182億元 評論 1275金門靠大陸“有水喝”,台灣島靠老天爺“缺水喝” 評論 316最新聞 Hot
-
15秒,美國警察連抓三把雪、捂上黑人口鼻
-
“我不滿意中國人享有更好的基建,美國應該最好”
-
愛國主義成“賣點”?美媒酸了
-
“我為美國效力,怎麼這樣對我?”
-
“斷章取義,故意製造恐慌”
-
阻擋中美洲移民大軍,拜登政府想出一招
-
密集報道菲利普親王去世,BBC遭投訴
-
美國邀請全球19家企業共商“半導體大計”,台積電在列
-
德國大使竟稱北約轟炸南聯盟是必要的,塞政要:厚顏無恥
-
WHO:中國新冠疫苗已處於最終評估階段
-
澳大利亞原住民羈押期間死亡屢見不鮮,30年近500人
-
美國務院發佈“新準則”,放寬美台官員交往限制
-
金門靠大陸“有水喝”,台灣島靠老天爺“缺水喝”
-
美軍艦闖專屬經濟區,印度“敢怒不敢言”
-
“安全的話,往東京灣排啊” 日本漁民怒了
-
推特之後,俄羅斯將對谷歌臉書動手
-